一 、了解游戏规则
首先,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规则。微乐麻将采用国标麻将规则,玩家需将手中的牌组成特定的牌型才能胡牌。了解牌型、番种、计分等基本规则 ,将帮助你更好地制定游戏策略 。
二 、提高牌技
1. 记牌:记住其他玩家打出的牌,有助于推测剩余牌面及可能的牌型。
2. 灵活运用牌型:熟练掌握各种牌型,以便在合适的时候出牌。比如 ,当你的手中有杠子时,可以灵活运用杠牌、碰牌等技巧 。
3. 控制节奏:不要急于出牌,保持稳定,在合适的时候出关键牌 ,掌控局面。
三、合理利用资源
1. 道具:微乐麻将中有各种道具可以帮助你获胜。合理利用道具可以扭转局面,比如使用“换牌 ”道具,可以将手中的无用牌换成其他牌型 。
2. 求助:游戏中遇到困难时 ,可以发起求助,向其他玩家请教或寻求协作。善于利用求助功能,可以让你受益匪浅。
四 、避免常见错误
1. 轻信运气:切勿过分依赖运气 ,以为好运会一直伴随着你。在游戏中,稳定和技巧才是关键 。
2. 不留余地:当你的手中只剩下一个对子时,最好保留一个安全牌 ,以免点炮给其他玩家。
3. 忽视防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牌面,也要注意其他玩家的出牌情况。通过合理防守,降低点炮的风险 。
4. 固执己见:不要固执己见地按照自己的打法进行游戏。善于倾听其他玩家的建议 ,灵活调整策略,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五、总结
哈灵麻将外卦神器免费版虽然是一款休闲游戏,但同样需要技巧和策略 。通过熟悉规则、提高牌技 、合理利用资源以及避免常见错误等手段,你将更有可能成为赢家。在游戏中 ,保持冷静、稳重的心态至关重要。只有心态好,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
此外,与高手切磋交流也是提升游戏水平的途径之一。加入微信小程序微乐麻将的社群 ,与其他玩家分享经验、探讨技巧,共同提高游戏水平。同时,观看高水平玩家的对局回放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观察他们的打牌思路和策略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将大大提升你的游戏水平。
总之,哈灵麻将外卦神器免费版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 ,但通过掌握技巧和策略,你将有更多机会在游戏中获胜。不断学习和实践,你将逐渐成为微乐麻将的高手 ,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祝你游戏愉快!
从6月18日到8月31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以退休老人的身份,蹲守某养生直播间并与直播间的客服保持联系,试图找出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被包装成“灵丹妙药”的套路 ,希望让更多人看清直播间里的过度宣传和虚假宣传 。
无法验证身份的“权威专家”
记者之所以会进入这个名叫“营养*** ”的直播间,是因为收到一条短信。发送者为“**大药房”,内容是“手机尾号****同学 ,请查看包裹,送您的电子血压仪已发您手机,前往***(网站链接)领取”。短信里的手机尾号确实是记者的 ,但链接并非常见的电商网站或快递企业 。
起初,记者以为遇到了虚假包裹陷阱,便将不明链接复制到一台未输入个人信息、不绑定任何金融账号的手机后点击 ,希望能追踪虚假包裹的来历。点击链接后,页面提示添加指定客服领取电子血压仪。难道,这是诱导刷单或投资的陷阱?
记者添加的客服叫“小梅 ” 。从她的介绍可以发现 ,并不存在已经送出的包裹,而是要通过她提供的链接进入“营养***”直播间;完整学习30天后,可领取一台包含测血压功能的“多功能检测仪”。也就是说,短信内容所谓的“包裹已送出 ”压根是假的 ,目的是诱导收信人添加客服。
小梅说,直播间主讲人是某知名医院的医学 、营养学双硕士Z教授,主讲内容是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可当记者核查Z教授身份时 ,发现疑点重重——
在该知名医院官网等官方渠道,无法找到这名专家。这或许是因为Z教授已经退休或离职。但Z教授的第三方身份同样查无实据 。比如,小梅说Z教授是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 ,可该组织官网列出的成员名单中,没有Z教授;向分会工作人员求证,也被告知没有该成员。再如 ,介绍称Z教授是“全国慢病健康管理工程副秘书长”,可核查发现,没有官方认定的“全国慢病健康管理工程”。
小梅提供的Z教授个人介绍短视频还显示 ,他撰写过多本著作。但短视频只能看清著作封面,无法看清作者 。记者根据封面一一核查,发现有的书籍著书人不是Z教授,有的书籍作者虽与Z教授同名 ,但无法确认是否为直播间里的Z教授或只是同名。
互联网上的其他检索结果则显示,Z教授的“权威”身份信息都源自他讲课的直播间,没有其他的佐证渠道……
当记者收看直播课后 ,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每天的直播课从19:30开始,大约40分钟,小梅每晚会发送不同链接进入直播间;直播结束后 ,在次日16时前可通过该链接收看回放,此后链接失效 。直播结束后,小梅会发送文字版的“课程回顾与总结 ”。简而言之 ,直播课设在“私域直播间”里,“非请勿入”。
讲课内容以中医知识、中医典故、健康知识为主,穿插各种“经典中药方 ”“保健品”“食疗法” 。在直播课最后10分钟 ,不定期有互动环节——Z教授根据学员提供的病例给出调理 、用药建议。不过,不论是“知识 ”还是“建议”,都存在严重误导的嫌疑。
例如,Z教授说“五行健脾散”是从宋朝开始流传的经典中医方 。可是 ,在传统中医经典方剂体系,以及《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权威典籍中,都没有“五行健脾散 ”。查询发现 ,“五行健脾散”是当下不少普通食品的商品名称。
再如,Z教授称有学员询问“74岁,前列腺肿大、胃酸、心脏左前下肢前端血管中间有个斑块堵了60%”的案例怎么治疗 ,他不建议前往医院诊治,而是推荐吃直播间介绍过的番茄红素 、九宝四益丸、益生元、益生菌 、维生素C、维生素B、硒 、酵素、盐藻;并称硒、酵素、盐藻等能消除血管斑块 。但专业医生表示,如果患者存在以上症状 ,仅血管斑块一项,就需要立刻医药干预。患者应当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嘱服药 ,稳定血管斑块;同时干预其他症状。至于Z教授提到的食品或保健品,不仅不具备消除血管斑块的作用,就连延缓斑块发展都做不到。以此替代正规治疗,极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调查至此 ,已经基本可以判断:直播间里“权威专家进行养生科普 ”是假,推销产品是真。
不断拨打视频电话的客服
让记者决定长期蹲守这一直播间的另一个原因是,经过多日观看直播课 ,记者发现该直播间不同于那些明目张胆的违法推销,而是利用多种手段逃避监管,将普通保健品或食品暗示成具有特殊疗效的产品 ,从而开出远高于产品实际价值的定价。比如,市场上100克三七片售价大多数十元,但直播间60克一盒的三七片售价700元至800元;一瓶500克的八珍粉 ,市场售价100元左右,但直播间250克的八珍粉标价298元……但要取证直播间或客服小梅的违法行为,很不容易 。
在记者蹲守的70余天里 ,屏幕那边的小梅并不主动推销。她每天给记者发送“早安”“晚安”等问候信息以及“课程回顾与总结”,却不发推销信息。在她的朋友圈,也只有养生提示,没有商品信息 。甚至当记者主动提起产品时 ,小梅也不顺势推销。
难道这个直播间真的不以卖货为主要目的吗?当然不是。
记者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部分在该直播间购买过商品的消费者——准确地说,是他们的长辈购买过商品,晚辈觉得商品可能有问题 ,从而发帖求证 。采访发现,老人们在购买商品前,大多与客服进行过视频通话 ,然后按照“联系客服报名,货到付款 ”的方式下单。一旦晚辈出面联系客服,客服就会消失 ,甚至拉黑消费者。
事实上,记者也能感受到屏幕那边的小梅有所保留——从添加她的第一天起,她就多次拨打视频电话 ,似乎想确认记者的身份 。当记者用各种理由拒绝视频电话后,小梅甚至会从一口一个“阿姨好”“阿姨棒”立刻翻脸为不耐烦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次,记者用“正在做家务,不方便电话 ”的理由拒绝了小梅的视频电话。她立刻发来一段愤愤的语音:“你忙吧!做家务吧!”此后就不再理睬记者。过了几天 ,或许发现记者仍旧在认真“打卡”上课,才又收到她热情洋溢的“阿姨好 ” 。
又一次,记者明确表示想购买直播间的产品 ,向小梅询问购买方式和价格,她立刻打来视频电话。被记者拒接后,她发来一段回避关键信息的语音:“阿姨 ,我们的课程不是卖货的课程,主要就是学健康知识,有需要就报名 ,不需要就不报名。你说的产品是Z教授托厂家预留的,现在没有了 。您关注节目吧,有的话节目中会和大家说 ,您要报名告诉我……”问及其他产品,她也表示“有没有货,听直播间介绍,有了才能报名”。
一线监管人员分析 ,记者被“区别对待 ”,大概率是因为对方很谨慎,避免留下证据。
一方面 ,通过视频电话等可以确认潜在客户的身份 、性格,甚至通过视频画面,判断客户的经济条件 ,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推销 。面对记者这样拒绝视频通话且鲜少发语音的“客户”,对方自然会提高警惕,不轻易推销 ,以避免留下不利于自己的沟通记录。
另一方面,采用“直播间通知、客服‘一对一’报名,货到付款”等方式 ,也是为了逃避监管。直播内容不支持回放、没有实体店或线上店 、不说“购买 ”说“报名”、线上没有资金往来、只用视频电话沟通而非文字沟通等,加上消费者买到的并非“三无”产品,这些都增加了监管部门的取证难度 。
对此,部分消费者的晚辈深有体会。莫女士的长辈曾花2280元购买了3盒直播间介绍的“阿玛三七片” ,她觉得产品价格虚高,联系客服提出退货,没有应答;拨打产品上的厂商电话 ,却被告知并非厂商销售且产品没有质量问题,也不接受退货;联系公安部门,发现商品价格不足3000元 ,达不到立案标准……“最后,我只能告诉老人这是花钱买教训 ”,莫女士说 ,“我把这个遭遇发布在社交平台,也是希望提醒大家不要上当。”
其实,在介绍这款高价三七片时 ,小梅给记者发来的“课程回顾与总结”中就特别提到“如果觉得负担挺重,就不要买了,不要勉强 ”“子女不同意,意见不统一的 ,也先不要买” 。可见,对方知道年轻人能识破骗局,所以推销时会尽可能避开年轻人。
步步为营的课程内容
年轻人能识破的推销骗局 ,老年人为什么会深陷其中?
从蹲守经历看,除了客服一对一联系打情感牌外,通俗易懂却步步为营的课程内容 ,以及小恩小惠的赠品,也是养生直播间的获客“秘诀”。
在直播课程中,Z教授的讲解称得上“通俗易懂 ” ,他不断用各种比喻告诉老人养生 、食疗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他说“红细胞就像一辆车……装上氧气和营养,到了需要气血的细胞之后再卸下来……但是每一个人的红细胞的运输能力是不一样的 。形象一点来说,年轻人的红细胞 ,都是大货车,力气要大一些,年纪大了以后,这个车就变成了小车 ,力气就变小了”。接着,他开始介绍相关产品的抗氧化功效,以及对老年人疏通血管的好处。
Z教授还不时介绍一些无法求证但容易引发老人共鸣的案例 ,类似“我的一个朋友由于没有好好养生,突然就走了”“有个病人,没有吃**产品 ,就中风了,后果很严重 ”等 。接下来,自然是介绍产品。
在“步步为营”方面 ,直播间不全介绍产品,而是逐步“请君入瓮”:
记者听课的第一周,Z教授介绍了赤小豆汤、醋泡姜、黄瓜祛湿汤 、韭菜炒鸡肉等食疗方 ,让人觉得这个直播间里没有商业气息,相关建议也简单易学。
一周后,讲课内容中陆续出现了各种病症以及相关产品信息:从血管淤堵、预防中风等讲到三七片的止血和抗缺氧功效,再从普通三七片引出直播间的“阿玛三七片 ” ,强调“阿玛三七片”的独到之处;从预防肥胖讲到补充钙、铁 、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必要性,再引出直播间推销的地龙鹿血液饮品、诺丽果酵素等普通食品,它们都被吹嘘成能治疗多种疾病 。直播间不提产品价格 ,但如果向客服电话咨询,会得到“野豁豁”的定价,而且不同客服给的价格不一样:60克一盒的三七片定价七八百元乃至千元;200毫升的地龙鹿血液饮品定价1500元上下……
在记者“听课”的70余天中 ,“保健常识 ”“中医知识”“普通食疗建议”“直播间推荐产品 ”等内容交替出现,哪怕Z教授连续数天重点介绍某款产品,仍会穿插其他内容。跳跃式的讲课逻辑 ,以及真假参半的讲课内容,迷惑了不少老年人,误以为这是公益课堂 ,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
赠品也必不可少 。记者添加小梅的第一天,她就表示,除了听满30天后可以获得检测仪外,听满7天课就能获赠一瓶250克的八珍粉。当记者“打卡”7天后 ,果真收到了八珍粉。检查发现,这瓶八珍粉并非“三无”产品,有生产信息 ,但只是普通食品,不能宣传保健或治疗效果,市场均价四五十元 ,与小梅所称的价值298元相差甚远 。
听课满30天后,小梅没有主动寄送检测仪。经过记者催促,终于在听课第60天收到了检测仪。经核查 ,检测仪不是“三无 ”产品,只是生产企业曾因产品质量、不按规定召回等被行政处罚多次。
其余在直播间买过产品的消费者的晚辈也告诉记者,如果买了东西 ,老人们会收到更多的“赠品”,包括客服声称价值数千元的奶粉 、酵素等 。可晚辈们查询市场行情发现,这类产品无法在常规的销售渠道找到,而常规渠道同类产品的定价往往只有客服报价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可是 ,就是这些价格虚高的“赠品”进一步增加了老人对直播间和客服的信任。
反复被封杀的直播间
身份存疑的“专家 ”、小心谨慎的“客服”、价格虚高的产品,真的就没有人发现直播间里的秘密吗?
并非如此 。
记者从第一天听课开始,就发现在点击小梅发送的直播链接时 ,微信平台 、手机浏览器等经常预警,有时提醒相关链接存在风险,有时直接封杀链接。
记者故意将“链接被屏蔽”的页面发给小梅 ,询问她原因。她糊弄记者说:“咱们微信直播间的学员太多了,经常有卡顿进不了直播间……一直在升级,等弄好了 ,我告诉你 。 ”
在70多天的听课中,记者能感受到直播间的运营者试图用各种方式绕开平台和浏览器的安全限制,因为小梅发给记者的观看链接多次变化:一开始 ,能直接跳转到直播间;接着,这种方式被微信屏蔽,无法跳转,需要复制链接后在浏览器打开;很快 ,浏览器也禁止了这类链接;然后,小梅发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链接,需要记者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 ,才能进入直播间;再后来,链接变成微信公众号和某个直播小程序,小梅说“能打开哪个就看哪个”;同时 ,一个与直播间同名的App也出现在应用软件市场,小梅强烈建议安装,表示这个App始终能正常观看直播课……
截至发稿 ,直播课的观看链接仍旧在“封杀”和“反封杀 ”中拉扯。
从某种程度上看,微信平台和手机浏览器反复跳出的安全提示,能够帮助消费者识别问题直播——一旦发现这类非正常的直播方式 ,务必提高警惕,不轻信直播内容,更不要轻易消费。
当然,对消费者来说 ,更希望知道直播间背后到底是谁 。记者尽可能进行了调查,发现多个主体:发送“血压计已送出”短信的大药房注册地在吉林省;客服小梅所在企业的注册地在山东,直播间名称商标的所有者也是山东一家企业 ,这两家企业虽然名称不同,但注册地址在同一栋写字楼,门牌号相邻;赠品的发件人信息被隐藏 ,但发件地在山东;直播间推销产品的生产企业有多家,注册地涉及多个省市;直播小程序和直播App的开发方也有多个;提供“阅读原文”方式进入直播间的微信公众号则属于一家天津企业,而且这个公众号为多个养生直播间提供服务……
以上追溯的结果或许能为监管部门提供线索:当直接取证困难时 ,能否从这些与直播间关联的主体着手,全方位狙击这类通过虚假宣传、过度宣传来高价兜售产品的营销行为?以保护更多老年消费者的利益。
来源:上观新闻